要能經濟自主,了解投資市場的運作就相當重要,但這一道路是一個邊走邊學的荒野學問,永遠會有新的東西、永遠都會有出乎意料的事,應該遇過難以理喻的人吧?因此投資就可以想像是在對應這些人們;不過途中也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,這些就是你的知識與見聞,走上這條道路大量涉及是很重要的。
要討論怎麼理財之前,需要先認知「貨幣」有時麼樣的存在?自從人類開始有文明以後,從以物易物的不便,漸漸發展出了貨幣,讓商業發展進入下一個情景,衍伸出了很多樣子,從實體的如金幣、銀幣、紙鈔,到數位的銀行帳戶數字或加密貨幣,而大家有錢以後,開始想要更多的錢,就開始許多種的投資標的,如指數、期貨、股票、商品、貨幣、加密貨幣、ETF、基金等等。
所以貨幣是為了什麼存在?答案是為了人類自己。它本身是因為這個文明存在才產生出價值,與陽光、空氣、水、食物不同,文明不在了貨幣的價值就消失了。因此我把理解成是一個「工具」,就像種樹需要鏟子挖土、盛水需要的水桶、天冷了需要的衣服,這僅僅是一個工具。
投資、投機跟賭博的差異,一般解釋為「持有投資標的」的期間不同。不過投資與投機最主要的差異我把它認定為「思想上的差異」,當你思想是豐盛的,錢就是跟著來的;相對的,如果把錢看得很重,投資的漲跌都情緒化以待,往往會錯失反轉的機會。
各國政府會維持國內自己的經濟,因為經濟即政權。以遠觀來看依然會保持一個平衡,但這個平衡充滿「操控」與「不可預測」的特質,因為都出於每個人的「自由意志」,不管是政府、機構、散戶都是人在決策,就算是有經驗的分析師也可能會因為恐慌情緒誤判而去決策,就更不用提及散戶了,散戶可能根據一條新聞或訊息,產生跟風性的投機行為。

就算是股神,也不是每次都神,經歷過很多重大事件,對很多數據都可以很敏感,利用配置降低風險,但市場存在不可預測性,而每次面臨的經濟問題也不盡相同,例如新冠疫情下的發展,因為從來沒有類似過的案例,利用數據分析就不如以往有用。過於理性或感性都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思想,直覺性思考的方式吸收資訊、數據、想法,順流決策。
運用直覺,對自己和他人的信賴都會增加,也能辨別煽動或者虛假的資訊,對於過去和未來,不會因為失望和希望而帶來焦慮,同時對於周遭的事物會有更敏銳的感知。直覺是我們其餘90%的腦力,如果只死守著邏輯,便只會用到自己認知能力的極小部分,直覺並不是邏輯的相反詞,而是一個循環的過程、一個全盤認知的方式,是同時包括了左腦的邏輯思考和右腦的交流狀態。
當你隨河順流而下時,途中總有暗藏的險灘和障礙,該如何辨識更甚之化解就成為一件重要的事,人都會犯錯,但我們可以學習辨識出感知上的「錯誤」,以「幽默」方式看待,就不會在漩渦裡打轉,很快地繼續向前邁進。
其實每個人都有投資行為,把錢放在銀行也是一種,每年會有銀行給的利率收益。不過同時也有物價上場或政府紓困撒錢印鈔票,你的消費跟去年比起來增加了,吃一頓飯都變貴了,這就是錢放銀行縮水的比喻。以2020年來講,新冠疫情爆發,美國印了許多鈔票,股價來了一個深谷迴轉,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賺飽了錢,如果你賺了10%算是賺嗎?但是如果你在最恐慌時候全部贖回,那鐵定是賠了。
這個投資的遊戲,不外乎是供給與需求的蹺蹺板,當經濟不好時候,各國政府就會頒布一些振興措施,利率就是一個很直接的手段,利率變低了,錢放銀行縮水了,個體戶就會拿去投資或借錢消費,企業會借錢來增加設備、擴廠或研發。市場過熱時候會調升利率,熱錢會慢慢回到銀行,企業也因為借錢成本更高而更謹慎著不再無上限加碼。
剛提到的多種的投資標—指數、期貨、股票、商品、貨幣、加密貨幣、ETF、基金。還可以再細分國家如—中國、美國、日本、台灣等等市場;產業如—科技、金融、傳產、消費等等;你有沒有看過全部都跌的時候?答案是沒有,就算在2020新冠疫情剛爆發時候,股債皆跌,黃金與加密貨幣卻是漲了非常多。
資金就是這樣流來流去,好像在找一個平衡點一樣。而如今在2021年時候,美國疫情因為全民施打疫苗後逐漸恢復正常,美國十年國債利率開始上升、物價齊漲,有一些通貨膨脹的數據信號出現,美國股市也產生了輪動,因疫情水漲船高的科技股開始下跌,輪轉到了價值股,雖然在美國聯準會一直出面緩頰,判定這是一個假性的通貨膨脹,這個新冠病毒後的經濟是史無前例的,但不免俗的板塊輪動正在發生,可是他並不會一直發生下去,有個平衡機制存在。
我們並不像以前的人們,有一塊地可以自給自足,偶而拿自己的產品來換取其他的食材,如果你想要脫離貨幣的制約,可能要先有一塊地可以自給自足。因此,要能經濟自主,了解投資市場的運作就相當重要,但這一道路是一個邊走邊學的荒野學問,永遠會有新的東西、永遠都會有出乎意料的事,應該遇過難以理喻的人吧?因此投資就可以想像是在對應這些人們;不過途中也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,這些就是你的知識與見聞,走上這條道路大量涉及是很重要的。它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,只有簡單的熱愛,才可以持之以恆。看數據以外的故事才是更吸引我的內容。

你可能會說:「平常在上班就很忙,哪有時間看這些東西?」但如果你把它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,可能吃飯時候看個新聞或者睡前花個10分鐘看一下國際大事,我這邊還可以提供更方便的方式,就是在Youtube平台上固定看一些理財相關頻道,每集都是6-15分鐘左右,搜集近期重要訊息的整理,比電視台播的新聞知識量多很多,我會把我常看的平台列表在下方。
以投資的經驗來說,我已經投資將近10年的時間了,這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能量,就是對我未來想要做的事的基金。我在這邊也建議一個小小的方法,提供你們檢視每一年的理財。記錄下每一筆交易,包含他的買賣時間、手續費、收益與收益率,有交易才記錄在這一年的表單裡。
這樣你可以審視每一年投入了多少本金、賺了多少收益,是否有能耐可投入更高比例的本金,當累積到一定金額的時候,就可以開始配置你的投資,分散化風險,而他的用意是在當發生特殊情形時,還可以透過「調整配置」的策略性動作來提升未來的收益。
如果採All in的方式,當股市進行回調或者重大災情時,就缺乏手段可以調整了,但如果你設定的期間在三至五年的長期收益,這就是你的一個選擇,只要這個方式合乎你的「投資邏輯」即可,沒有方式是絕對獲利的。
當金錢作為「工具」,自由的交換與服務時,沒有人會被遺落、沒有人會是孤單的,所有值得的構想、期望都能被實現。祝福大家都能有自己的投資方式,能邁向經濟自主,也能利用這份收益去做具有生命意義的事情,讓自己更健康、更快速的思考、更多難人可貴的體驗。有時經過一趟「運動旅遊」之後,譬如說滑雪,你的人整個亮起來,開始嘗試更多不同的事物,過一個冒險人生豐富自己,你所給予的,永遠屬於你。

分享我平常在看的Youtube知識頻道:
- 貝拉聊財金
- 老高與小茉 Mr & Mrs Gao
- 美投侃新闻
- 美投讲美股
- 小楠 Curtis 的投資成長空間
- FIRE 了安築
- Life of Wayne
- Alan Chen
- 糊里糊涂把钱赚
- TODAY 看世界
- 十萬個品牌故事 100k Brand Stories
- 小貝理財
- 北美韭菜日记
Publish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