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/你的世界裡都是什麼樣的人呢?朋友、生意夥伴、老師、同學、伴侶,他們值得信賴和體貼的。他們騰出時間,想要給你最好的。他們願意妥協,跟你一樣寄望建立長久的密切關係,而且他們是能調適、可溝通、有生產力和貢獻的。另一方面,周遭也可能圍繞著受傷的犧牲者、坐享其成者、責怪人的處罰者、隱瞞的不溝通者、被動性攻擊的支配者。
如果有夥伴意見不一,那麼每個人都必須了解,對方所關心的事和彼此都有關,不可能對夥伴講只跟他們有關的事,因為每一個針對對方的看法,就是一個針對你們雙方的看法。
「同類相吸(Llike attracting like)」,當強烈地被某人吸引或引起激動—不管是伴侶、老師或新朋友,那是因為雙方想要清除能量上的阻塞,而你們想要應證彼此的相似。跟我們的善良品質與目標有相合頻率的人,視為同類相吸。
「異類相吸(Opposites attracting)」,那些跟我們被壓力的負面震動有相合頻率的人,或者那些在我們所陷入兩極處境中扮演另一極的人,視為異類相吸。
第一類是潛意識作祟,這種模式建立在過去或孩童時期,家庭對待彼此和對待孩子有關,也有可能是過往發生過的事,將這個模式當作指令,自動反應,沒有注意當下什麼是真實的。對於那些有相同根本的人,會跟你輪流扮演受害者與支配者的角色。
譬如,你的母親以前對你的父親很刻薄,你成了父親的小甜心;現在你輕易搶走其他女性的男性伴侶,或她們搶走你的男性伴侶。或者,你的母親過去因為你的父親不在她身邊,以致她用需索式的愛讓你感到窒息;現在你無法對女性承諾長久關係,而且如果你許下承諾,她們就會支配你或無法對你許下承諾。或者你的雙親之一在你小時候離開或去世,而現在每當感覺你的夥伴需要自主空間時,你就對他們生氣,然後你就離開他們,或是他們就離棄你。

還有一則相關的故事是這樣說的:
有一個郵差非常厭惡狗。因此,他自然的招引狗的敵意,而且常常被狗攻擊。雖然他保持謹慎,並且採取武裝防範措施,但是這問題在他的工作裡仍然是一個壓力的來源。有一天當一個親密的朋友建議他,「原諒」那些曾經攻擊他的狗兒,這個郵差才發現這道理是多麼的有力量。突然間,悲傷出乎意料的爆發了,當郵差領悟到問題的起因,他的敵意終於化解。
童年時,他最喜歡的是養一隻小狗。只可惜他的父母住在公寓裡,對於居住的人而言空間都不夠大。每年的聖誕節,這孩子都寫信給聖誕老人,請求送來一隻小狗,但令人傷心的是從來沒有一隻小狗被放在他的長襪裡。有一天,他在街上看見一隻流浪狗,於是他伸手去撫摸牠。這隻狗撲向他的臉,並且咬傷男孩的臉頰。當醫生縫合這張受傷的小臉時,這個孩子形成了與他原本渴望養一隻小狗的「反面想法」。這些新的想法對於他為什麼不應該擁有一隻狗帶來了「解釋」。雖然,想要擁有一隻狗的渴望消失了,但是他還沒有移除那份最初的愛。他只是把它埋藏在一個改變了的想法底下。
從那一刻開始,問題就產生了,因為在那之後,他的想法會反對那最初的愛,而不是向外延伸愛到生命中。只有當他能夠原諒那第一隻咬他的狗,釋放和治癒才會來到,而且,更重要的是:「原諒他的父母拒絕他養小狗!」

第二類是固著,當兩人都固著在一個情緒的或心智的處境,當某個人質疑你的觀點,對立就發生了。譬如說,你培養了極佳的科學專業,而現在你用它來解釋你的世界中的一切事件,然後你遇見某個人,他認為科學是有侷限的,富有藝術性且處在生命之流中才是最好的。又譬如,你把你的家和院子變成一處美麗的庇護所,以避開世上的混亂;你隔壁的新鄰居們卻製造許多噪音;不停地在他們家露臺上吸菸,把一輛輛破車停在你的住宅前面。或者,你在小時候搭船遇上意外,幾乎淹死,而你的靈魂卻帶給你一位喜愛海邊、帆船運動和游泳的配偶。
我們現在目標是爬向陡峭的山頂,那裡有真理跟美景,武裝的戰士帶著對抗的心、全身鎧甲嚴守紀律,陌生人前來先盤查詢問,每一步都沈重。但真相是我們並不在戰場,我們應該轉為能士,輕裝與適配的裝備,那僅僅是工具、那些僅僅是工具,遇到路上的人就閒談幾句,還有多遠、有遇到什麼有趣的事,就讓我們輕鬆並保持彈性的走著。

一直走,但沒有地方要抵達。
不要試圖看穿距離,人類無需如此,
在內在旅行,但不要走那條,恐懼讓你走的路。
-Rumi
接受別人與給予別人的好意都是動態的,有些人不斷的做善事給予別人所需,自己卻不接受任何的好意,這是有盲點的,這也是一種被依賴者特徵,就像身體的代謝作用一樣,有進有出,才是一個自然的動態平衡。武裝自己,會讓你無法接收外界的訊息,也無法將訊息散發出去。這個「不想麻煩別人」,這個想法可能來自父母、老師、社會輿論,但最終是來自你自己,總是有太多的顧慮,產生的猶豫,停頓了下來,而這可能讓你跌倒在地上。
唯有在動態中才能維持平衡的狀態,善意的請求幫忙,將會獲得更多的空間與資源來運作,彼此之間運作得更流暢了,整體因此而提升了,互助共榮。就像花之於蝴蝶與蜜蜂的花粉傳遞,就這樣生生不息的運作著。一個豐盛的心,施與受都相同的感動,不有所強求、不假思索。
僅接受別人好意的坐享其成者,如果不是順著他的意很容易會多了批評。接下來我們來談談生活中常出現的另一種情況:「有時候你幫助了一個人,還被罵了一頓。」你費盡千辛萬苦,奉獻許多時間幫他做了事情,對方卻漫不在乎,或是對你生氣,而你更生氣;你知道他需要幫忙,卻不知道怎麼幫他,他很懊惱,但你比他更懊惱,所以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好?
期待並沒有錯,是放下不合理的期待。若期待是抱著「操控跟依賴」,當然是個「執著」。有操控有期待,叫做執著。無操控無期待,叫做祝福。越期待就會落空,要求就會達不到,期待他好、希望他好、要求他好,改成祝福就好;建議他好,不要強迫他好,祝福即是尊重自由意志。
不管在我們的生活中、感情裡、事業上,都跟人際關係密切相關。踩到別人雷或者被踩雷,這些都是潛意識作祟,這些對立總是「換個對象」或「角色互換」繼續上演,身在其中不容易發現,不明瞭他們有潛藏的共同根本課題,如同八點檔換個劇情繼續上演,修煉就在中活中,轉不過就困在裡面,重複再來直到學會為止。
在生活中碰上麻煩的人物,並非受到處罰,而正式給你機會去迅速轉化自己。當你回歸中心的時候,施與受變的神奇起來,令人深深感動。你不再覺得有義務施或受;不再以牙還牙,不再為了得到而給予、為了得到而取悅,再也不受控制你接受什麼、你如何接受。可能發現自己不假思索或不用重新思考慮就慷慨給予,而接受那些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或需要的事物。

大家必須要理解,面對關係的課題,不管是與它對抗或逃避,這個課題依然存在,並不會消失,只會換個方式再度前來。這個課題必須轉化,才能轉移成和諧的狀態。上面這張圖,代表一段在流動的關係,在此狀態中,記得處在一個階段終點的感覺,就在中心點,會帶你進入下一個經驗,不會再停留在同一個位置上,也不會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。
在關係裡,你的離開或靠近,其實都是在尋找你自己。或許,你會想離開一下人群,不想與人相處,那並非不好的事情,它代表著想要更了解自己。而當你立場轉換,或許對方只是想要離開一下,但若沒意識到這點,覺得「被拋在後頭」的一方可能會生氣、指責、懲罰和控制,強破對方回到舒適的「舊模式」,提早意識到這點,將有更大的機會一起進化。一段關係若是流暢、坦誠和善與誠實的,那麼他調整的形式就會是和平的。
想著「不要打斷對方的思考」,同時讓自己的思考也進行著,你所擔心或對方所擔心都跟彼此有關,重新回歸到「中心點」,每個人用時間不見相同,你的夥伴也是。找出方法重啟你們的心,溝通你們正感受到什麼,不帶責怪或投射。一起發掘共同弱點,瞭解錯誤的見解,扭正內在不健康的感覺習慣,珍惜彼此。
- 不必促使它發生,只管放輕鬆,容許它逐漸展開。
- 融入並感受關係的種種特質,能量流動的怎樣、溝通過程有多坦誠而自在,以觸覺和感官,鉅細彌遺地去想像它。關係的感覺基調與振動其實是你「新的振動層次」。放輕鬆,邀請他們現身,知道一切逐漸成為真實,快樂的等待。
- 主動散發「新振動層次頻率」,像燈塔一樣投射出光,它就在那裡持續發送能量,如漣漪般擴散出去,也保持能量場的清晰振動。
斜體部份文章來源:
- FREQUENCY – The Power of Personal Vibration 英文版電子書
Published by